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是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塊,過去這裡長滿了樹豆,因此阿美族人稱此地為「vataan」(阿美族語樹豆的意思),這也是「馬太鞍」地名的由來。阿美族人在這片濕地上發展出獨特的「Palakaw」巴拉告捕魚法:利用中空的大竹子、筆筒樹的樹幹與九芎枝幹等天然材料,製作出一個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,讓魚蝦在其間棲息繁殖。經過一段時間後,將九芎枝幹提出水面,即可將攀附在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;而藏身在底層大竹筒裡的鱔魚、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也可輕易捕獲。
除了這些鮮美的水產,來到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還可以品嚐到各種別具滋味的野菜。例如樹豆的豆子、麵包樹的果實、黃藤的藤心、箭竹的嫩筍、檳榔花穗與檳榔心、以及葛仙米、西洋菜、水芹菜、野苦瓜、木鱉子等等,在阿美族婦女的巧妙烹煮手法之下,每種野菜都成為獨具特色的桌上佳餚。此外,芙登溪裡現撈的魚蝦、香噴噴的紅糯米飯與鹽烤帶鱗的新鮮吳郭魚,更是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的招牌美食。
民國80年,花蓮縣農會在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設立蓮花專業區,推廣種植花蓮縣的縣花──蓮花。10多年來,種植蓮花的區域從5公頃逐年增多,每年5月到8月間,是到此欣賞蓮花的好時機。沿著T形木棧道信步走去,可以享受置身於蓮花花海中的浪漫風情,登上瞭望台,更可俯看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的全景。喜歡騎自行車的遊客,也可以沿著「馬太鞍濕地自行車道」,來一趟充然自然野趣的踩踏之旅。
留言